TAIWAN HRJ
 

編者的話

作者:但昭偉(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全文:

今年(2019)是八九天安門民主運動以及六四屠殺的30週年。1989年,中國爆發了大規模爭取自由與民主的運動,卻受到政府無情的軍事鎮壓。30年來,天安門母親乃至(沒有受矇蔽的)中國人民仍在尋求事件的真相,並要求政府承認罪責。為紀念此一中國當代史上重大的人權事件,本刊特別規劃「不 你沒有死去—紀念六四30週年詩選」,由編輯顧問王渝女士邀請6位詩人,再加上她本人,共同發表她/他們為紀念六四事件而創作的詩作。我們希望藉由這些來自詩人最深情感的作品,來表達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支持。除了詩選外,本刊同時刊載吳仁華教授探討六四屠殺真相的文章,以及本刊編委陳玉潔博士討論中國司法議題的影評,期待讀者能藉由這些文章,對中國的民主與人權議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本期發表二篇研究論文。第一篇為吳仁華教授的專文〈六四屠殺事件真相研究〉。吳教授為文獻研究專家,曾親身參與八九學運,目睹六四軍事鎮壓現場,也因此流亡海外。這些年來,他運用目錄學及考據學的專業背景,從各種管道流出的資料與訊息中,仔細爬梳六四的真相,尤其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名單、參與鎮壓部隊的名單、政府高層決策過程等等,為六四事件整理出珍貴的歷史記錄。〈六四屠殺事件真相研究〉一文為他研究的部分成果,從中我們得以瞭解中國政府在1989年實施戒嚴的決策過程、戒嚴部隊的部署與調動、政府開槍命令下達的過程、軍民的死傷情形等等。2019年5月18-19日,台北舉辦「中國民主運動的價值更新與路徑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吳教授於會中宣讀這篇文章,在此我要感謝吳教授及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慷慨地同意本刊的發表。
 
第二篇文章〈禁止身心障礙歧視的國家義務〉,為東吳大學人權碩士班學生蕭逸民的作品。蕭同學本身為經驗豐富的人權工作者,在平反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三位死囚的行動中貢獻甚多心力。他在這篇文章中藉由前手球國手陳敬鎧的裝盲詐保案,分析隱藏在機構及組織行為中結構性、系統性的歧視,及其對認知身心障礙者處境所產生的影響,並呼籲國家應主動負起禁止身心障礙歧視的義務。
 
本期「人權論壇」的主題為《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3 次國家報告的提出與審查。CEDAW 是台灣第一個內國法化組
織國際審查的國際人權公約,對促進我國女性權利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2017 年12 月,政府提出第3 次CEDAW 國家報告,並於隔年辦理國際審查。為記錄此次國際審查過程,並協助讀者瞭解其意義,本刊特別邀請主責單位行政院性平處以及四位學者專家撰稿。性平處的文章介紹第3 次國家報告撰寫的經過,以及國際審查結束後,政府為落實《結論性意見與建議》所規劃的政策方案。台灣防暴聯盟顏玉如主任及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伍維婷教授分別從台灣實踐CEDAW 的整體過程加以評論,反思公私部門應如何共同協力,深化CEDAW 的落實,以及促進性別間的實質平等。婦女權益基金會的顏詩怡女士特別著重討論CEDAW 的暫行特別措施對促進性別實質平等的策略性功能,並提醒政府部門應留意身處多重與交叉性歧視的婦女所處的弱勢情境。同志諮詢熱線的彭治鏐副秘書長則強調,女性實具有多元樣貌,絕非單一、同質的群體,這是CEDAW 重要的精神;但政府在CEDAW 的推動上往往無法看見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女性與雙性人的相關權利與需求,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本期的人權現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本刊編委、同時也在東吳大學人權碩士班開課的雷敦龢神父,以及四位人權碩士班學生朱家瑢、蔡松哲、王若筠以及黃均崴的澳洲人權教育國際研討會參與報告。雷神父在他的報告中反省主流的人權教育教學方法。他認為主流的人權教育常常採用以亞里斯多德傳統為主的、理性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然而從參與死刑存廢論辯的經驗中瞭解到,基於理性的教學方式固有其效果,但伊索克拉底式的(Isocrates)修辭、藝術、及文學途徑,或許更能達到人文教育追求的效果。另外四位同學則分別介紹了此次國際人權教育研討會的主要內容與討論的重點;同時也考察了主辦單位西雪梨大學友善學生的校園規劃,以及澳洲原住民族當前的處境。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透過工作坊的形式,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於公民投票中受挫的經驗,提到研討會上,與國際人權教育學者進行分享與交流,獲得十分熱切的回響。這場工作坊不但幫助國際社會進一步瞭解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現況,相信國際學者專家的回饋對同學們的思考也有相當的助
益。
 
人權現場的第二部分為兩篇討論婚姻平權與憲法解釋的文章。第一篇〈婚姻平權及親密公民權的爭戰〉,作者為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社會/ 法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李柏翰同學。李同學在文章中以釋憲案為基礎,說明婚姻平權之論述實為各個族群、領域爭奪論述霸權後的產物。年輕的獨立研究者邱子安先生亦在〈憲政叢林下的婚姻平權〉一文中,討論釋憲實務所建構的婚家制度,以及此釋憲實務對同志運動的影響。上述幾位年輕學者不約而同將關注的焦點集中於性平運動與性平教育,顯見年輕族群對此一議題關注的程度。
 
本期的研究手札,刊登的是美國艾摩利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葉明叡博士的文章,探討當前政府與社會都十分關注的長期照護政策。葉博士建構了一個架空歷史的假想情境,然後藉由這個情境討論真實世界中的政策設計。這是一個較為罕見的研究方法,編輯辦公室送交外審後,幾位外審委員對這篇研究手札都比較遲疑,並不支持本刊發表。然編輯委員會基於對創新想法的鼓勵,仍決定刊登這篇手札。我們認為學術性刊物應該為創新的思考保留某種發揮的空間,才能維持學術研究的活水源頭。
 
最後,本期沒有書評發表,但有兩篇精彩的影評。關心人權議題的人士都瞭解,常有優秀的影視作品探討人權議題,而且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推動人權教育重要的途徑。第一篇影評討論《秋菊打官司》與《我不是潘金蓮》兩部中國電影,作者為本刊編委陳玉潔博士。這兩部電影不但討論中國的司法制度,更深入描繪女性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的處境;陳博士深入淺出的分析,必能協助我們以更全面的觀點欣賞這兩部經典作品。第二篇影評為本刊編委梁家恩教授評論馬來西亞紀錄片《五虎將》(Five Tigers ),這部片紀錄馬來西亞5 位勞工黨女性黨員參與工運的過程。她們在階級意識與女性意識都極為欠缺的時代參加勞工運動,爭取各種權利。梁教授認為,這部影片儘管只有30 分鐘,卻紀錄了馬來西亞當代史中,長久被遺忘的一個面向。


Editor's preface

Author:Jau-wei Dan(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aipei)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