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RJ
 

編者的話

作者:但昭偉(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全文:

我們在上一期〈編者的話〉當中,提到日內瓦促進人權組織(Geneva for Human Rights)所發表的聲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日內瓦促進人權組織對團結、承諾與希望的呼籲〉。該組織在這篇聲明中提醒世人,在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時,各種限縮人權的措施,都應遵守合乎比例與非歧視等人權基本原則;而對於社會中最易受到傷害的人民,也應加強對他們的保護。不幸的是,在本期準備出刊之際,疫情造成的傷害不但沒有減緩,許多國家甚至出現第二波感染高峰。我們徵得日內瓦促進人權組織的同意,將〈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聲明譯成中文,於本刊發表,希望藉此提醒中文世界的讀者,疫情不但為各國的公衛體系帶來挑戰,也考驗著我們對人權價值的堅持;我們應該持續監督政府遵守人權規範,同時為弱勢族群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介紹本期內容之前,有一事應先說明。原本已商定好在本期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以及五篇人權現場專文,由於本刊篇幅的限制,不得不移到下一期再發表,在此特別感謝六位作者的體諒與配合,也向讀者表達歉意。
 
本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第一篇是哈佛大學法學院崔鳯鳴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員邱振亞先生合著的〈平等參與原則下的無障礙與合理便利〉。兩位作者在文章中分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該文使用的中譯為《殘疾人權利公約》)中的平等參與、無障礙與合理便利等幾個重要的概念,並以該公約在中國實踐的現況為例加以說明。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作者對 “the disabled”一詞應該如何中譯,與臺灣學界的看法不同,在審查過程中,也與審查人有過意見的交換。我們相信,這篇文章對此一問題的說明,可以為相關的討論提供更多元的觀點。第二篇論文為文化大學龔尤倩教授的文章,題為〈探究校園過動孩童處遇的另類路徑〉。龔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質疑因校園結構與資源上的限制,導致老師傾向於採取醫療模式來因應過動孩童在教學現場帶來的挑戰,並試圖發展奠基於「身心覺察」途徑的課程,為校園中過動孩童的處遇摸索新的方向。這種新的處遇模式能否與相關的醫療模式有進一步的對話,能否為過動孩童提供更好的保障,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在人權論壇部分,本期討論的主題為《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一般稱為《黨產條例》)的合憲性問題。威權時期的政黨取得財產的過程是否正當,又行政部門處分這些黨產的作為能否通過憲法的考驗,為臺灣處理轉型正義時的重要議題。今年(2020年)8月28日,大法官會議公佈釋憲結果,認定《黨產條例》合憲(釋字第793號)。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特別邀請東吳大學法學院董保城教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郭銘禮法官、以及周宇修、宋易修二位律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討論《黨產條例》在臺灣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引起的爭議,及其本身的合憲性爭論;除了說明相關的爭議外,也期待能帶給讀者不同的觀察視角。
 
在人權現場部分,本期聚焦在香港所面臨的民主法治問題。我們分別邀請三位學者專家,就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港版國安法帶來的人權挑戰以及台灣對香港抗爭者的協助等三個面向進行探討。第一篇文章的作者為香港的資深人權運動者潘嘉偉先生,他在這篇文章中詳述香港所經歷的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乃至港版國安法頒布等事件,呈現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脈絡。香港人民在這段時期展現出追求民主法治的勇氣與決心,已為國際社會所見證,然而港府乃至北京政府所施加的壓力也不斷加重。隨著情勢的發展,潘先生對香港的未來十分憂慮;照亮香港民主的燈塔何在,仍需眾人合力追尋。第二篇文章為中研院法律所陳玉潔助研究員所撰,針對《港版國安法》的機制、程序、罪名和效力範圍進行詳盡的法律分析。面對此法對人權法治的嚴重威脅,作者主張不論香港或國際的公民社會,應該主動迎擊,積極探討該法可能帶來的影響,研議因應措施,同時善用《國安法》條文上的人權條款,以減少該法帶來的傷害。最後一篇的作者為經濟民主連合的研究員江旻諺先生。江先生為台灣新一代的人權運動者,近來積極協助來台尋求庇護的香港抗爭者。他以親身參與的經驗,說明當前台灣政府的香港人道關懷工作,其背後實為公民團體勉力支撐的現況;也明確指出如果政府希望延續對香港抗爭者的支持,則庇護機制的法制化將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最後,本期的書評評論兩本精彩的著作。第一本書是美國藍燈書屋(Random House)前總裁、亦是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創辦人羅伯特・伯恩斯坦(Robert Bernstein)的自傳:《發聲:我的出版與人權生涯》(Speaking Freely: My Life in Publishing and Human Rights),撰寫書評者為「中國人權」(Human Rights in China)的前法律顧問虞平教授。《發聲》一書描寫伯恩斯坦帶領藍燈書屋爭取言論自由,協助世界各地的異議人士發聲,以及創辦「人權觀察」的經過,不僅是伯恩斯坦的傳記,也是一部當代國際人權運動的發展簡史。虞平教授參加「中國人權」時結識伯恩斯坦,他的書評不僅協助讀者理解全書的精華,更提供書本上讀不到的、他個人對這位傳奇人物的近距離觀察。第二本書《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也是令人驚豔的作品。這本書的作者為馬來西亞籍、但在台灣求學與工作的杜晉軒先生,而撰寫書評者為香港大學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容啟聰先生。在當前,回顧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著作已經不少,但記述東南亞華人於白恐時期之經歷者,仍屬罕見。容先生除了評論本書外,也在文章中探討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人於身分認同上的問題,並認為這本書可以為白恐時期或東南亞華人認同的研究,開啟新的方向。
 


Author:

Full text:

最新消息
最新內容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下)
 
中國民主運動研究|專訪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王興中兼任助理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七集(上)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2|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三集|黃于哲
 
看見東南亞移工|專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人權群像第三季第六集
 
Professor Kar-Yen Leong’s Witness on Southeast Asia: Part 1|專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梁家恩副教授|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二集|黃于哲
 
Professor Yu-Jie Chen’s Multifaceted Career: Researcher, Teacher, and Activist|Professor Yu-Jie Chen|人權群像第三季第一集|黃于哲
 
Professor Seymour’s Reminiscence on Taiwan|James Dulles Seymour|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七集|黃于哲
 
推動台灣廢死最前線|專訪林欣怡執行長|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六集
 
台權會十年回顧|專訪台權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施逸翔|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五集
 
台灣人權教育現場|專訪湯梅英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四集
 
學生權益與教師人權培育|林佳範|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三集
 
從友善校園到人權教育|專訪王秀津老師|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二集
 
從國際公約談人權議題及價值|專訪黃嵩立教授|人權群像第二季第一集
 
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專訪廖福特||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八集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專訪顧玉玲|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七集
 
海外人權運動四十年|專訪王渝||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六集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專訪張文貞教授|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五集
 
台灣與國際人權標準|專訪陳玉潔||人權群像第一季第四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魏千峯||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三集
 
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應該設置在哪裡?|專訪李念祖|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二集
 
她(他)們還是我們?|專訪陳文葳||人權群像第一季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