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研究論文收錄四篇精采有深度的文章。本期收錄的第一篇研究論文由黃寄倫教授投稿撰寫的「Anti-Nuclear Movement in Taiwan: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Way Forward」。核能政策長期在國內是備受關注與討論的公共議題,核三廠2號機在今年5月18日停機除役,我國正式進入無核電時代。黃教授一文深入探討我國反核運動的發展歷程,該運動歷經數個重要階段,顯示核能議題不僅涉及環境關懷,更高度政治化。該文指出環繞核能政策的爭論,常聚焦於安全性、能源短缺和電價等核心層面,並進一步指出作為主導能源政策的政府,需提升相關資訊的透明度,積極回應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訴求,兼顧發展與永續的能源轉型才有可能成功。第二篇研究論文投稿來自賀衛方教授所撰寫題為「程序正義六準則:胡適《澄衷日記》一則的法治意蘊解讀」。本文針對胡適少年時期的日記中所摘譯的英美司法程序正義六大準則的概念意涵進行深入的討論,不僅透過歷史案例分析,詮釋條文後的理念與意涵,並比較中西法律傳統在司法程序上的差異。賀教授亦藉由此一分析,對中國當代司法制度的改革方向與現存不足提出呼籲,展現法律思想與歷史材料交織的深刻意涵。第三篇研究論文主題是陳宏銘教授撰寫的「基因科技的人權議題:以人體基因編輯為例」,人類基因改造的相關討論已有一段歷史發展,陳教授此文聚焦於人體基因編輯所引發的倫理與人權問題。透過爬梳和整理各界對基因編輯技術類型與爭議的討論,文章進一步探討此類技術所牽涉的人權議題,特別是分配正義和平等權的挑戰,提供讀者多面向的省思視角。最後一篇研究論文由葉德蘭教授和陳金燕教授共同撰寫,題為「《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在台灣:成為偕同共作的紡織針」。該文運用政策擴散理論,細緻梳理我國在引進、推動與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強調此一歷程仰賴不同行動者的協力合作。其中,包括婦女團體的積極倡議與策略推動,政府內部女性官僚作為執行者的角色,協調各級政府機關性別平等政策的推動與落實。文章認為,未來要進一步深化國家性別平權的實踐,仰賴於婦女團體和政府文官體系更為強化的公私協作機制運作,文中並介紹不同地方政府在推動CEDAW宣導業務上,所採取的多元競爭策略,具體展現公私協力模式的成功實踐與潛力。
障礙者的自立生活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是陌生的概念,本期人權論壇刊登由社團法人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主辦、本刊合辦的「自立生活在台灣」論壇活動的精彩內容。透過本次座談討論自立生活的意涵、如何實踐自立生活、以及實踐上遭遇的阻礙與困難。論壇首先由林君潔理事長從個人經驗中,分享我國實踐自立生活的過程與現況。自立生活不是全部靠自己生活,而是透過分工與支援來完成生活的各種需求,這過程中涉及個人助理服務,因此論壇中再分別由Yukih Puppy主任,從原住民與身障者身分的交織性,分享其自身的自立生活實踐與轉折,小男孩的爸爸作為個人助理提供服務過程中,見到現存制度的困境,並對制度提出的省思與建議。希冀透過本次論壇精彩內容的刊登,讓更多民眾深入了解自立生活的理念與實踐,進而引發更廣泛的關注與對話。
人權現場收錄兩篇文章,皆與科技發展與數位人權議題相關。第一篇是梁家恩教授撰寫的「Of Machines and Men: Judgment and Thinking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梁教授依據其人工智慧課程的教學經驗,分享了課堂上師生所展開的多項討論議題,以及對人工智慧所帶來的廣泛挑戰的深刻反思,文章特別引導思考人工智慧倫理與責任的議題,並進一步探討人工智慧科技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對人權保障帶來的衝突與挑戰。2025年的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 2025)於今年2月在台北舉行,感謝李盈萱前專案管理師撰稿,題為「台灣數位人權之國際新篇章?――全球數位人權大會 RightsCon2025 之台灣觀察」,分享她對此次大會的觀察與心得。文中除了介紹本屆RightsCon的主題方向與活動內容外,也進一步剖析台灣公民組織對我國政府在數位人權領域作為的關注與倡議,本文指出,我國政府在數位人權的政策推動上,尚有待更具體的落實與實質作為的面向,這些不僅是政府需積極回應公民社會的期待與國際趨勢,同時科技公共性議題,也需要大眾一起來關注。
本期收錄兩篇精彩的研究手札。第一篇由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孫傳煙老師撰寫,題為「Identifying Resilient Communities: A Democratic Inquiry into Taiwan’s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s and Contestations」聚焦雲嘉地區的地方創生實踐,作為其田野研究的主要場域。文章不僅細緻呈現田野工作的過程與研究方法的反思,也指出區域振興本身涵蓋多元觀點與立場。孫老師進一步指出,地方創生不只是發展策略,更是一個充滿政治參與意涵的地方建構場域。在此脈絡下,台灣的公共領域展現出不受政治威脅或恫嚇的特質,民主仍保有高度的競爭性,而所謂的「韌性社區」正逐步在台灣社會中浮現。第二篇研究手札作者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理工大學,由巫群香老師撰寫,題為「Play, Participate, and Prosper: Children’s Rights in Urban Park Governance」。巫老師從自身在檳城觀察到公園規劃的生活經驗出發,反思城市公園的治理模式。透過對台北市公園及兒童遊戲區的實地觀察與活動參與,她指出:「唯有在治理過程中納入兒童與青少年的聲音,才能真正打造出具包容性、公平性,並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這篇文章從個人經驗出發,連結到公共政策與城市治理的議題,也進一步點出未來可能的觀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