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RJ
 

編者的話

作者:林瓊珠(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全文:

本期收錄三篇研究論文,分別探討死刑、轉型正義和歧視案件議題。第一篇文章由但昭偉教授、蔡儒雅專員和洪銘國教授共同撰寫,題目為〈為廢死再進一言:從反思教化可能性的本質談起〉。該文聚焦於「教化可能性」的概念,分別從康德的道德哲學、杜威的教育哲學,以及傳統儒家與宗教信仰的觀點,探討人之可教化的根本意涵。該文主張,人的教化可能無需依賴實證方法,即可加以論證。藉由對教化可能性本質的釐清,為讀者提供一個反思死刑量刑問題的哲學視角,該文的思考脈絡與論述方向,極為值得讀者細細品讀。第二篇文章〈轉型正義教學的挑戰、因應方式與教學需求:高中歷史老師觀點的調查〉由李仰桓研究員撰寫。該文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高中歷史教師進行調查,旨在探討高中歷史教師對轉型正義教育的認知與態度。研究發現,曾參與相關研習活動的教師,較能肯定轉型正義教育的價值,並更傾向於在課堂中融入相關議題的討論。該文建議政府持續提供教師相關專業培訓與資源,協助更多教師獲得多元支持,以促進轉型正義教育的深化與發展。第三篇文章是林祐緯專案經理改寫自其碩士論文的文章,題目為〈當平等與自由發生碰撞時―從英國歧視案例探討權利衡平〉,該文根據英國法院的實際案例,探討自由與平等之間的衡平問題。研究指出,英國法院以「權利影響程度」為核心原則的審判經驗,對我國平等法與反歧視法之立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文所分析的案例雖性質各異,但其討論與介紹有助於讀者更深刻地思考自由與平等之間的權衡基礎。
 
我國推動人權教育已逾二十年,多數討論與研究集中於普通高中層面,針對技術型高中人權教育現況的檢視與分析,仍相當有限。為此,亟需對技術型高中的人權教育現況、推動歷程與未來發展,進行更全面的盤點與探討。本期「人權論壇」單元特以此為主題,由本學刊主辦,並邀請林世芝老師、黃學文老師、許珍慈老師、以及楊素芳老師出席參與,張國賓老師雖未能出席,仍提供詳盡的書面意見。五位老師擁有多年教學經驗,針對「技術型高中人權教育」的多項面向展開深入對談。論壇討論的主題涵蓋:技高人權教育的推動方式與現實挑戰、學生的學習需求、技高人權教育的優先議題、技高與普通高中人權教育是否應有差異、課綱與教材的改進建議,以及對當前技高人權教育整體發展的觀察與建言等,其中,楊素芳老師特別就技高與普高在教學條件與學習環境上的差異提出深刻分析,並進一步回應其他與談老師的觀點,促進了更多元且具啟發性的對話,這些分享的經驗與看法,在某種程度上亦與李仰桓研究員有關轉型正義教育一文的發現相互呼應。論壇最後開放與會者提問與交流,討論氣氛熱烈,展現教育實務與理念交流的活力。整場論壇內容豐富、觀點多元,對於關心技高人權教育現況與挑戰的讀者而言,將是一場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啟發的饗宴。
 
本期人權現場單元,收錄四篇實務工作者的經驗與觀察。《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之立法於今年邁入30年,本刊很榮幸邀請當年推動立法的重要民間單位――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曹宜蓁處長、以及許靖健專員,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立法30年――勵馨的服務與看見〉為題,介紹該法的立法歷程與各階段重點,並回顧立法與修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與關鍵轉折。同時,該文也介紹兒少權益觀念,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的發展而逐步演變,呈現制度與價值觀之間的互動脈絡。最後從實務角度,具體指出目前兒少權益保障面臨的可能挑戰,提供對兒少權益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掌握議題演進與實務挑戰的重要參考。第二篇為朱冠蓁執行長撰寫之〈與最貧困者同行:台北巴黎反貧窮運動跨國學習與在地轉化〉,介紹窮學盟於2024年2月赴巴黎第四世界運動總部,進行參訪與交流經驗。讀者可從該文中深入了解第四世界運動的成立背景與發展歷程,並理解貧窮的概念――是一種多面向權利的剝奪。除介紹第四世界運動推動多樣行動與豐富經驗外,該文亦結合此次訪學的所見所思,反省台灣在貧窮議題上的現況,指出運用第四世界運動方法論的在地化之挑戰,並提出具體的行動建議,關心貧窮議題的讀者,提供新的啟發與實踐方向。第三篇文章是孫興瑄研究員撰寫之〈跨境企業責任的空白地帶:台資企業在環境與人權侵害者中的制度缺漏與法制挑戰〉,從跨境台資企業的個案切入,聚焦於近年備受關注的「企業與人權」議題。作者以歐盟及德、法兩國的相關立法經驗為參照,深入檢視我國現行法制的欠缺,並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改革建議,整篇文章結構完整,展現國際趨勢與本土脈絡的對照,相信對企業社會責任與人權保障有興趣的讀者,能從該文中獲致有系統且深入的認識。第四篇文章為林文亮執行長撰寫之〈「台灣東南亞結社權工作網絡」及東南亞結社權現況〉。該文首先指出,公民社會組織在東南亞國家,面臨日益嚴峻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亞洲公民未來協會基於此,於2024年發起和組織建立的跨區域網絡(FATASEA)之運作,期望透過FATASEA之運作,促進區域內公民社會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彼此之倡議策略和行動經驗。該文並進一步以區域網絡共同關注的「結社權」議題為例,介紹並分析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菲律賓等國現況,藉此揭示公民社會組織在不同政治環境下,所面臨的限制與挑戰,也強調跨國公民社會網路,對推動區域人權保障的重要性與積極意義。
 
最後,本期收錄兩篇精彩的書評。第一篇是王千文教授撰寫的〈重申數位人權價值:歐盟制度化經驗對台灣資料協作困境的啟發〉,該文以《數位人權的誕生》一書為討論核心,第一部分先討論該書重點,說明作者如何聚焦於歐盟在數位人權制度化歷程中的發展經驗,並揭示知識社群在推動制度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第二部分則轉向台灣的情況,分析國內在資料治理方面的現況與面臨的困境,進一步探討如何借鏡歐盟的制度設計與規範實踐,為我國未來推動數位人權政策提供具體而明確的方向指引。第二篇文章為魏楚陽教授針對〈AI世代:從政治哲學反思人工智慧的衝擊〉一書所撰寫的書評,該文首先指出《AI世代》一書以「自由」為貫穿全書的核心理念,魏教授先從不同哲學家對「自由」概念的討論切入,指出本書所關懷的自由概念,並非單一維度,而是多元面向的。接著該文分別從AI的歧視與偏見、AI與民主政治、AI與權力的展現、以及機器人是否應享有權利等面向進行探討。透過與原書內容的對話與延伸,以流暢而具啟發性的論述,引領讀者思考人工智慧時代中「自由」的意涵與挑戰。


Editor's preface

Author:Chiung-chu L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yi)